家庭語言暴力,家庭教育中的隱形殺手

2021-09-02

圖文來源:每日頭條

前幾天看到一個調查,叫做「你為什麼內心深處,永遠無法原諒父母?」剛剛看到這個題目的人可能會非常詫異,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調查?聯合國兒童基金會「關於亞太地區虐待兒童代價」的研究報告指出,在中國,67.1%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,經常批評甚至言語羞辱孩子便是最為廣泛的表現之一。

比如「你看看隔壁家小芳!人家跟你一樣大,怎麼人家就考了100分?」

「我怎麼有你這樣的野孩子?天天那麼野,不用回家了!去野吧!」

「一個巴掌拍不響,肯定是你自己惹事!」

「不要看到別人有什麼,你就也想要!別人考一百分你怎麼不考一百分?」......

是不是很耳熟?

小編有一個朋友,她小時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「聰明的孩子」,她特別討厭「豬」這個字,對這個字極其敏感,她甚至覺得屬豬都是一件恥辱的事情,因為在她曾經看似「不那麼聰明」的時候,被家人訓斥「笨的像豬一樣」。

一部分家長以為「激將法」、「嚴厲管教」就可以打造出人才,所以覺得這些話說出來沒什麼大不了的。但是,有些話看起來輕描淡寫得不像家庭暴力,但卻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影響,醫學上有一種傷害叫「低溫燙傷」,有些父母所謂的「打壓教育」,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低溫燙傷,傷到了心,烙下了印。

受到這樣教育的孩子更容易自卑,遇事容易自暴自棄,更容易養成膽小懦弱的性格。更可怕的是,很多在此環境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把錯誤的育兒方法傳承了下來,用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。

反觀另一種父母,他們是怎麼做的?

他們會在孩子犯錯之後,直接告訴孩子錯在哪裡,說出後果,不帶個人情緒。比如「你那麼晚回家,在外面不安全,爸爸媽媽會擔心的。如果是你在家裡等爸爸媽媽,你也會擔心,對不對?」

接納孩子的錯,慢慢改正。「你跟小凱打架了啊?沒關係,爸爸媽媽偶爾也會跟人發生衝突。不過你是因為什麼打架的啊?你們倆受傷了嗎?」

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,包括哭訴、撒嬌的需求。「哭一下吧,哭完我們一起好起來。」

真的忍不住對孩子發火,說了重話,儘早調整好自己的情緒,向孩子道歉。「對不起寶寶,每個人都有情緒,爸爸媽媽也會有情緒,但情緒是一時的,剛才說的話,我們可以撤銷嗎?」

遇到同樣的事情兩種父母的處理卻完全不同的,同樣的初衷卻表達出了截然不同的意思。

你可能覺得太危言聳聽了,不過是幾句話而已,我們再來看,調查顯示,近年來,儘管青少年的人口總數在下降,被法庭判刑的未成年罪犯的數目卻增加超過一倍。在中國,青少年犯罪與童年時期遭受語言暴力之間有強烈的聯繫。

圖片來源:每日頭條
圖片來源:每日頭條

國際知名廣告企業奧美,與來自瀋陽的知名藝術家兼教授謝勇合作,將諸如此類的傷害性詞語通過鍍鎳鋼製作成模具。這些詞語模具可以拆解並拼湊成致命武器的形狀,比如槍、刀和斧頭--如同這些青少年犯罪時所使用的武器。這個作品展示了暴力性語言如何真實地轉化為武器,截至目前為止,此設計已經收穫了十多座國際上的設計獎項。

廢物、豬腦子、是人都比你強、怎麼不去死......這些話,你聽過嗎?說過嗎?
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